您的位置:设计联盟 >> 设计资讯 >> 环艺设计 >> 查看资讯

世博会评论:设计,不仅仅为好看

发布: 2010-5-13 12:55 |  作者: 汪敏华 |  来源: 解放日报 |  查看: 57次

  观赏性,只是创意入门级

  张展,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博路工业设计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圈内流传着他的神奇故事:他为得力集团设计的"苹果"削笔机创造了中国地区单品年销售超过70万个的记录,成为全球之冠。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被普通观众津津乐道的日本馆里会拉小提琴的机器人,德国馆里会随观众呐喊摆动的"动力球",英国馆随风摇动的蒲公英建筑造型,在他这个专业的设计师眼里,都别有深意:"所有让观众流连忘返的展馆,无论是新奇的建筑,还是精彩的展示,世博会所能吸引我们的设计,都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创意设计,背后都有强大的科技支撑。而这,正是上海创意设计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张展认为,光强调形式的猎奇来满足视觉感受的创意太简单,很难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们周围所看到的创意还大多还停留在观赏性上,以文化属性的创意为主,但这仅仅是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创意不是为了博人哈哈一笑,这并不能为提高经济增长做多少加法,更谈不上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观赏性,只是创意的入门级。

  要提高创意产业的能级,我们将面临二个基本问题:一是中国人不缺少创意天赋,但我们缺少为什么而创意的市场意识,脱离市场需求的任何创意都不可能创造经济价值。二是要提升创意的质量,就应该着力于提高创意的市场价值,挖掘新的功能创意。能够引领全球、让人类竞相使用的设计都是优秀的功能创意设计,它帮助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如飞利浦在193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电动剃须刀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使用,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提升剃须功能的创意设计典范。比如计算机网络,堪称是人类最伟大的创意成果之一,现在已经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直到今天,世界经济大国、创意设计大国都离不开发达的科学技术为支撑,离开了领先的科技,那么日本的电器、电子产品,美国的飞机,德国的汽车就是有再好的创意也不会有今天的经济成就。文化创意也是如此,好莱坞电影扣人心弦的场面就是高科技特效的结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是科技让创意更卖座。

  张展说,上海获得"设计之都"称号后,最近设计界一直在讨论上海应该怎样做大做强设计产业。世博会是一个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创造新的使用功能,创意产业才能走在世界前面,仅仅在产品上改头换面卖高点价钱,这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

  上海世博会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的总体演绎是不错的,每个展馆都有自己的特点。世博会展示的都是一些超前理念,生态环保已经成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这样的理念必定会促动各国设计师去开拓新的功能创意领域。

  张展认为,本届世博会应该是一个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大型博览会,上海设计界应该为世博会贡献更多的优秀创意,使其在各方面尽善尽美。比如世博会的导向标识系统,还可以设计得更合理些,更应该以参观者为中心来考虑设计。他第一次进世博会时,想要一份世博展区地图,志愿者说问讯处可提供。他顺着导向牌朝问讯处的方向走去,但由于世博园区比较空旷,导向牌所指的方向是一大片区域,问讯处具体在哪一幢楼不知道,他一路问了好几个志愿者,才找到问讯处。其实,如果能把问讯处设计成醒目的建筑,将大大方便观众寻找。

  以人为本需要细节关怀。比如排队,排队比走路更累人。热门馆排队要三四小时,晴天烈日暴晒,雨天淅淅沥沥,不久后就是黄梅天,现在观众只能自己打伞避雨遮阳。那么在展馆外排队的地方能否搭置些凉棚呢?还有栏杆设计和使用也有学问,白天人多,排队区都把栏杆设计成来回绕行,但晚上参观者少,有时一个馆门前只有十来个人,但栏杆依然如白天一般。而观众参观一天已经非常疲乏,还要绕圈来回走,费时费力,有的观众就直接翻越栏杆了。在我们倡导文明行为的同时更应该首先考虑给人提供方便,这是规范文明行为的最有效途径。

 

打印 | 收藏此页 |  Mail给朋友 | 举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评分:0

发表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点击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