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设计资讯 > 观点理念 > 内页

丁伟观点:设计专业需要系统理解设计并激发设计热情的教材 ...

核心提示: 多日来对这个问题讨论的热烈程度超过我的想象,有理性的建议,有严肃的批评,更有情绪的宣泄,所有的回应都表明设计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因

多日来对这个问题讨论的热烈程度超过我的想象,有理性的建议,有严肃的批评,更有情绪的宣泄,所有的回应都表明设计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因为过去我们都曾是学生。过去十年我曾教授过从绘画、手绘、平面软件、三维软件、材料工艺、工业设计、家具设计、系统设计、设计管理等超过10种设计课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看到整个教育系统从表面到内核的变化,写此文希望认真追寻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设计专业需要教材吗?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最近二年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前几年我跟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是不需要教材的,设计的课堂应该是老师自由发挥的空间,我的课堂也是讲述我个人的案例、经验和体会,设计训练按照专业设计公司的训练方法。可是如果将这种方式标准化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只拥有不到10%的富有实践经验的设计老师,那仅有的10%也由于对体制的不适应和不想适应而逐渐流失,既没经验又没标准就是大学课堂的现状。我另外的纠结是个人经验可以取代普遍经验吗?过于放大个人经验有机会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说教,存在更多不确定性的风险。

全国有超过500所院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不同城市的认知水平差异巨大,出版社的编辑反应他们的主要教材都卖往内地,因为老师水平有限而学生较多,教材可以辅助教学。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坏事,因为至少它可以传递设计意识。综上所述,我的观点是设计专业需要教材,只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材?

我们最需要一本系统理解设计并激发设计热情的书!

我看到的大学四年往往是这样的:第一年,军训,基础绘画,文化课,对自己专业的迷惑;第二年,软件工具,设计基础知识,散漫的生活,老师众说纷纭,再次迷惑;第三年,专业课,竞赛,部分觉醒,大部分开始丧失信心;第四年,半年散漫的课程,旷课,实习,改行!

整个过程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断裂”,各个知识系统缺乏有效的梳理,学生到毕业也没有理解设计问题的全貌。如果每个班有3-5名学生能继续从事工业设计的工作而被拿来宣传的话,我想那根本不是教育的结果,他们天生就可以成为设计师的。

我们需要一本可以概括设计全貌的书,它有良好的阅读体验,是被设计过的,读过以后可以激发对设计的热情。它系统的介绍设计如何从一个概念到真实的产品,学习设计应该具备哪些知识系统,设计与商业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是什么。业界具有哪些惯用的设计方法,苹果为什么会打败诺基亚,欧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和中国有何不同?这本书会引发你的思考,我想象的是这本书类似《苏菲的世界》,又似张绮曼老师那本环艺宝典。

现有设计教材的问题在哪里?

绘画:对于设计师来说要不要学习绘画,如何学习绘画存有争论。我完全同意徐冰老师那段解释:绘画的意义不在于画的有多象,技法有多纯熟,而在于在这种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成一个细腻的人。绘画的意义在于绘画之外。

手绘:手绘到今天仍然有很多误区,造成这种误区的根源是手绘的意义发生改变,从效果表达到思考手段,所以记录、思考、沟通、表现是手绘的本质。卡尔的手绘对年轻一代设计师的影响是巨大的,建议卡尔编一本便宜一些的书,再增加一些基础训练方法。

设计软件:设计软件不在于掌握多少效果工具,而在于两个结合,与行业需要的结合,与产品美学规律的结合。例如:画手机要结合手机行业的需求,对材质精准的表现。

工艺材料:传统上由材料学院的老师来讲述此课,他们关心的是材料力学、分子结构等基础问题,而对设计专业学生有用的则是应用。同时,现代工业设计的变革很多是由技术和工艺的提升带来的,不了解工艺谈何设计?在此领域需要一本有阅读感的,全面阐述设计与材料工艺的书。

商业设计:设计与商业问题在传统设计教育中是缺失的,好作品不等于好产品,好产品也不等于好商品。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人,直接目标是商业。产生巨大市场成功的产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有哪些商业分析工具是必须了解的?

需要补充的:近十年,设计领域在社会层面的发展将院校甩出了很远,有很多社会特别需要的专业在大学教育中竟是空白,这需要迅速弥补。主要出现在交互设计、设计研究、感性工学、设计管理等领域。

论文:论文形式的本意是检索过去成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实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论文的主要作用是抹杀一个人的感情,副作用是让人学会创造性的抄袭。设计师是应该具有较好的文采的,文字同样需要设计,但不是莫名其妙的论文样式。文章所呈现的对人和社会的洞察与设计对消费者的洞察本质上是一致的,表现形式同样需要多样化,但不变的永远是对用户或者读者的关怀和尊重。

我想用白岩松的十二个字来结束这长长的文字最恰当不过:“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孩子长大了要换衣服,因为过去的穿不进去了;企业长大了,要有不同的制度和人才来匹配,不然就会面临瘫痪,我们的大学呢?我想常识就是要根据变化的需求来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的世界。

创意的最大敌人是对创意的误读。天马行空的想象只是创意过程的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建设“合格”层面的理性。就像一棵大树,冬去春来,变化的只是枝叶,根与树干只会缓慢的成长。

热情与信仰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文章源自 设计联盟 www.DesignLinks.cn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意设计综合网站

搜索推荐
设计联盟官方微信
设计联盟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designlinks
扫一扫 订阅最新资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