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产品外形单调,与时尚和潮流无关,无印良品一度被称作“无设计”。但使用者从中却发现了日常生活中无形的舒适,越来越多的人从而认识到什么才是设计的本质。“我们关心的是那些工作、休息、共享今天这个星球的人:用现实的期望创造其生活空间,在其服饰上获得快乐,吃安全的食物,睡觉,偶尔旅行,面对顺境和逆境,欢笑和泪水的普通人,”原研哉说:“在我们的工作中,资本主义的逻辑被人性的逻辑微微超越。”
2010年5月,中国美术学院曾经为原研哉办过一场名为“Emptiness(空)”的讲座, 现场主持的建筑师王澍向原研哉发问:“你已经设计了25年,不会烦吗?”
原研哉回答:“喝果汁很快就会烦,喝水就永远不够。”在原研哉眼中,设计也像写作,考验思维体系是否连贯。刚工作时,他给家里设计了一张木桌,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做着同样的设计工作,还住在原来的家里,每天使用着同一张木桌。
认真玩的设计师
研究生时代,原研哉为自己设立了目标——成为顶级设计师,并且设计好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他要求自己“眼中有全景,手中有工作”。
“设计师不只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抱着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原研哉说。每天早晨8:30,他开始一天的工作,因为要加班,他总是赶不上晚上的最后一班电车,要打车回家。“他是个非常用功的人,很少有休息的时候。
他不断地看各种各样的书和展览,哪怕是去旅行,也一直在东看西看,”朱锷说,“我们俩一起坐飞机的时候,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吃饭时他可以把盘子和刀叉说一通,喝水时又研究纸杯。他永远在说,如果他来做这个事会做成什么样。他是一个完全活在设计里面的人。”
原研哉像园丁一样在设计的园子里忙碌。他力求设计好的产品,不断思考设计的本质,他以写作的方式传播设计理论,还策划各种设计展览 。
旅行是原研哉的嗜好之一,家里的楼梯下专门有个角落堆放着他从世界各地带回的东西。一次,原研哉到中国的景德镇旅行。他从那些已经变形的瓷器碎片中找到灵感,并且捡很多碎片回去。回到日本以后,他定制了精美的木盒子,并且写明这些瓷片的由来,包装好之后放在高档的店里,标出高昂的价格。结果,全部卖掉了。他说:“作为设计师,我是要告诉大家让人出钱来买,是处置废品的最好方式。”
一次,在意大利旅行时,原研哉发现那里的通心粉很有意思,有各种形状,就开始筹划日本通心粉展。这个创意让建筑师走进厨房,在一个普通人也能明白的主题上展开竞争,从而体现建筑职业的创造性和各建筑师之间的理念差异。原研哉把这个背景告诉了20位日本建筑师、设计师,要他们拿出自己的设计。每个设计都以原尺寸20倍的模型展出,并配上一份食评家、插画家提供的配菜谱。后来,“日本建筑师通心粉展”成为一个经典的设计展览。
此后,原研哉又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在“RE-DESIGN——21世纪的日常用品”展览中,司空见惯的火柴、手纸,都以全新而截然不同的面貌出现。坂茂设计了方形纸管的卫生纸,拉纸时不如圆纸管顺畅,他告诉人们原本被拉出的纸比实际需要的多;隈研吾用胶带做了捕蟑盒,这种胶带可以被折成一根方管,可以放置在橱柜缝隙等蟑螂出没的地方。
2009年,原研哉策划了“SENSEWARE”展,将人工纤维的各种可能性呈现给观众。人工纤维做的椅子可能是世界上最轻的椅子,但韧度非常强;清除垃圾的机器人底部装置上了纤维,可以自由地蠕动,把地板擦得很干净;原研哉也利用纤维材料亲自设计了“微笑洗车”,一改汽车原本冷冰冰的钢铁外表。
“我读到的原研哉的第一本书是关于通心粉和建筑之间关系的。我先是以为这个作品只是某种玩笑。但原研哉是个相当认真的人,当我快速掠过书页时,我很喜欢这种把纯粹的日本幽默与建筑和人性状态的认真辨析融合在一起的做法。原研哉身上有一种‘认真玩’的精神。”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副研究主任前田约翰(John Maeda)这样评价。
“他的工作进程好像一棵树,他就是树根,衍生出主要的树枝,每根树枝上,又不断地发出更细小的枝杈。比如,连他写的书都是一脉相承的。后面的书是把之前没有说透的部分独立出来,详细阐释。”朱锷说:“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为他成为大师铺好了路。”
文章源自 设计联盟 www.DesignLinks.cn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意设计综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