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冀见到了一些华为的朋友,发现他们普遍担心如日中天的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后劲。
这里的关键还是人。据说,此前一举奠定了荣耀辉煌的刘江峰将回归手机行业,但却不是回到华为,而是加盟另一家互联网手机厂商,而且还会有一批前华为部下跟随他而去。
要知道,华为每年的员工业绩沟通正在进行中,按照往年的惯例,5月将发放2015年的巨额奖金。很多华为人都在等着这个时刻的到来,然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其实,在今年年初该互联网手机厂商的一次会上,老冀已经见到了一些提前加盟的前荣耀高管。
因此,对于华为消费者业务来说,最具互联网打法的荣耀反而有可能成为最担心的业务,原因很简单:尝到了互联网甜头的荣耀人,如果自认为能力不错,往往就会选择离开华为,不再做螺丝钉,而去做弄潮儿。
当然,出去创业未必就代表能够成功,特别是当他们进入相对陌生的互联网领域的时候。实际上,那些已经跳入互联网大海中游泳的华为高管,无论是刘江峰还是徐昕泉,目前还都谈不上成功。
组织变革保障持续成功
而现在的华为还在走向更大的成功。老冀毫不怀疑,虽然全球经济形势仍然萎靡不振,但是未来几年仍然会是华为最好的年份,原因很简单:依靠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华为已经逐渐把各路竞争对手熬出了市场,从而获得了相对垄断的市场地位。
我们看到在过去十年里,随着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行业逐渐从高利润变成低利润,欧美公司开始大规模退出这个市场。目前在电信系统设备领域,华为的竞争对手只剩下了爱立信和诺基亚;而在企业级网络设备领域,华为的对手也只有思科、IBM等聊聊几家。老冀听说,任老板在内部已经发出了非常乐观的讲话,说华为要抓住欧美公司纷纷退出的大好时机,抢占尽可能大的市场和战略制高点。
不过,大市场必须有大战略,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组织结构。早在1998年,任正非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华为的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这篇文章中,他阐述道:“我们要逐步摆脱对技术的依赖、对人才的依赖、对资金的依赖,使企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建立起比较合理的管理机制……慢慢地淡化企业家对企业的直接控制,那么企业家的更替与生命的终结就与企业的命运相分离了。”
老冀认为,1988年成立的华为之所以能够持续成功,与其以变应变,进行过多次的组织变革密切相关。在这里,老冀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1996年之前,华为基本上是“产品导向+二人堂”,任正非在产品决策上先是听郑宝用的,后来是听李一男的。当这两位关键人物离开之后,华为的产品研发一度找不着北。好在成立了预研部,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了产品大方向的问题。
2001年开始,华为大规模引入IBM的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成立了IRB(投资决策委员会),开始从市场成功而不是技术角度进行产品发展的决策。由此,华为具备了产品决策能力。
文章源自 设计联盟 www.DesignLinks.cn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意设计综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