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10年3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成立典礼隆重举行。这是打造国家级设计平台的崭新契机,体现了推动设计艺术发展的时代主题。结合当代中国的设计艺术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了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潘鲁生博士,进一步探讨设计艺术的机遇与使命,详细阐述了中国设计艺术院的目标、规划和工作机制。
记者:您如何评价设计艺术在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成立中国设计艺术院的初衷是什么?
潘鲁生:中国设计艺术院是在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的,目的是以文化艺术资源为基础,汇集设计领域专家,加强设计研究、教育与产业协作,打造国家级的设计研发平台。我想,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设计艺术的产业价值和文化使命。可以说,设计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也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载体;不仅融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也传承着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不仅与“全球化”的产业布局、经济竞争紧密相关,也关系到文化价值观、话语权的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发展了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也面临着设计不足的严峻局面;我们有近七成高校设置了设计类专业,也存在着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突出问题。产业的、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不同方面的信息诉求,如何有效沟通?泱泱大国,交叉学科的设计资源,如何高效整合?这不是孤立的具体问题,而是提升与发展的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战略高度、全局视野出发,在理论研究、设计实践和教育发展等方面,全面推进和引领我国的设计艺术发展,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记者:您认为,促进设计产业发展有哪些紧要的工作要做?中国设计艺术院将如何服务于设计产业发展?
潘鲁生:当代中国,“设计产业”是一个综合概念,实质是以设计创意为核心,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城市创意产业和农村文化产业,这也是符合国情的产业策略。就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前瞻性引导、全局性规划,加强权威性的信息统计,建立教育与产业、科研与产业间有效的、高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设计文化活动,从理论研究、信息交流、产业协作、政策规划与指导等方面,全面支持和推进设计产业发展。
中国设计艺术院将深入开展设计艺术的政策咨询、课题攻关、教育培训和项目研发,努力打造高端设计研发平台;将切实发挥设计咨询委员会、设计师专家工作室的作用,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建设开放互动的协作空间。我们希望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丰厚的学术资源为基础,以专家委员会为核心,以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知名企业及政府部门为服务对象,促进信息交流,推动成果转化,切实促进设计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
记者:当前,设计的价值已受到广泛重视,如何更好地加强规划与协作、形成合力、提升核心实力?中国设计艺术院有哪些关键的举措?
潘鲁生:目前,全国千余所高校均设置了设计类专业,本科在校学生达百万人。设计服务机构不断增多,社会需求日益增长。设计的价值日益凸显,确实受到了广泛重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提升转变,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自觉的意识。我想,在发展中尤其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个是信息,一个是人才,一个是协作的机制。及时、可靠的信息平台、跨领域、高层次的人才团队以及开放互动的协作机制,是形成合力、提升实力的关键。
中国设计艺术院将就此开展设计信息平台建设、设计咨询委员会与设计师专家工作室建设,并以课题、项目为核心开展合作。率先启动的设计信息平台建设,包括建立“中国设计”信息中心,编纂《中国设计年鉴》,出版《中国设计》杂志。其中,“中国设计”信息中心运用网络技术,建立专业数据库和搜索平台,汇集设计文献和设计动态信息,提供学术服务,同时也希望借助网络媒介宣传国家设计产业政策,提高国民设计创新意识。《中国设计年鉴》主要汇集我国设计领域年度文献和统计资料,梳理设计时事,总结设计经验和成就,留存史料,为把握设计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中国设计》杂志主要是联合高等设计艺术院校、知名设计机构、专业出版机构,发布设计资讯,传播前沿设计艺术理念,解读国家设计产业政策,探讨设计教育发展理念,对设计领域相关话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我们希望将它打造成国家级艺术设计刊物,注重综合性、学术性、前沿性及时效性,积极展示中国设计的文化形象。我想,设计信息平台建设既是中国设计艺术院相关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将填补专业领域空白,是具有学术性与服务性且受众面最广的建设工作,在信息工具的层面,在拓展、深化思维与视野的意义上,在提升设计创新意识方面,将发挥切实、积极的作用。
记者:请概括地谈一谈对于设计艺术发展的期望。
潘鲁生:促进工艺技术创新,提高艺术审美境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推动文化发展传播。谢谢。
文章源自 设计联盟 www.DesignLinks.cn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意设计综合网站